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刘俊勇教授认为,财务人员要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应深入结合企业的特点,尤其是要解放思想,积极和业务部门结合起来。
随着转型的持续推进,企业越来越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那么,如何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士在其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又该如何进行转型?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俊勇在接受《战略财务》(以下简称SF)杂志专访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SF:您曾谈到管理会计是以数字为驱动、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体系,现阶段您认为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处于什么阶段,主要有哪些创新?
刘俊勇:自2014年财政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以来,目前国内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都非常重视,发展形势也很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很多大型央企结合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进行了大量探索。在这个过程中,IMA的管理会计体系也得到了广泛的学习和应用。
在学习和应用以外,国内实践也出现了很多创新。比如财政部目前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以工具和方法为主线,这并不是管理会计的全部,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更强调系统化地应用管理会计,因此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比如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海尔集团的“人单酬合一”模式,都是很好的本土化创新。
SF:当前企业对战略制定和执行越来越重视,您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您看来,国内企业在战略尤其是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运用方面,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
刘俊勇:对于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将其作为重要工具推荐给业界的,同时,IMA等专业机构也将其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和工具进行介绍。这对于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在实践应用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年我在推行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要和企业一把手进行合作,因为这样的工具绝不是靠单一的部门单个人就能够推动的,只有在企业高层领导参与进来后,成功的概率才会更高。我为企业提供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服务的多个项目,如华润紫竹药业公司、北京吉野家、河南省肿瘤医院、华润河北医药公司等项目,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我们看到,传统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是将这两个工具作为部门工具应用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平衡计分卡当作绩效管理工具,或者战略部门把战略地图当作战略规划工具。这都不是从系统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实际上,自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来之后,两位作者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与戴维·诺顿陆续推出的5本著作(分别为《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战略中心型组织》《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5.0阶段。在第5本著作当中,作者提出了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六步闭环管理体系,由此可见,这绝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因此,我也希望IMA等专业机构更多进行宣传推广,让大家对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有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SF:财务部门负责人不是企业一把手,但他们又在专业方向有一定的话语权,您认为财务部门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应该如何帮助企业运用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
刘俊勇:财务部门应该说是很一个勤奋的部门,这么多年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为什么企业一把手还是感到不满意?我觉得他们在业财结合上还是有欠缺的。比如,这么多年来,很多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还是习惯或者普遍使用经济运行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报告,这基本上仍是以财务为主的或者说从预算执行角度开展的分析,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强调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分析中是没有体现出来的,比如,财务结果发生改变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些驱动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这些业务因素的变化对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很多财务部门目前挖掘得还不够,也导致我们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得不到高层的重视。
财务人员在系统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时,要深入结合企业的特点,尤其是要解放思想,积极和业务部门结合起来。我在很多企业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业务部门在运用的很多工具方法,从专业角度都可以归类为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但是这些部门因为没有会计背景,并不知道这就是管理会计,当然他们也可能不愿意把这些东西归类为管理会计,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从业财结合的角度来说,把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已经开展得很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整合,会给企业整体带来很大帮助,那么很多财务报告也能得到企业决策者的重视。
对此,我有一个设想,可以将企业报告体系分成三级,第一级在企业决策层面,是企业负责人需要了解的一些大的数据等的变化情况;第二级是分板块、分领域报告;第三级则包括更多的经营管理细节。这意味着要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同时,在设计报告的时候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等的影响,因为近年来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SF:您认为在当前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用人要求发生变化的环境下,财务人员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转型、实现自我提升?
刘俊勇: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职能在很多大型企业已经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方式实现了,其中就包括自动化、财务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另外,一些小微企业会使用代理记账服务公司,其实也是在进行共享化改造。
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对会计人员的整体要求尤其是学历要求不会很高。很多财务人员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有很强的危机感,在考虑未来怎样转型。我想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朝管理方向转型。其实会计实践从几千年前产生开始,初心就是为管理服务,而不是为准则服务的。在这个方面,《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给广大财务会计人员指明了向管理转型这个很重要的方向。
实践中有些转型也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从纵向看,近些年来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具有财务背景的管理者成为公司一把手,这容易理解,但其实在横向上也有很多转型。前不久我带领学生去大型企业调研,发现这一集团下属二级单位市场开发部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是从财务转型来从事市场开发工作。之前,我也看到一些企业财务人员转型成为销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负责人。我想,这些人在有了扎实的会计知识体系、具备会计思维,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了终身学习精神后,转型到其他领域也同样能把工作做好。
SF:IMA新版能力素质框架突出强调了管理会计六大方面的核心能力,很多能力尚未包含在传统会计教育范畴内,但现阶段又为高端财务人员所必需,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减少教育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刘俊勇:管理会计人才教育方面的变革有一个过程,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本科设置了管理会计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比较好地体现了“业财融合”的特点,即我们在指导学生选课时一定要选运营管理方向的课程,因为运营管理课程能够很好地从物、信息、财务、人力等维度把企业业务阐述清楚。在这个课程基础上再来学习管理会计,对学生来说,决策的很多场景就具体化了。只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强调我们的财务背景。
我们也看到,一些财务人员成为企业CEO、董事长,这正是他们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所以看到IMA在能力素质中强调领导力时,我认为这非常符合当前大的发展趋势,也给我们广大财务人员指明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让大家在这方面可以提前有所准备。我还特别兴奋地看到新版《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中新增了“技术和分析”模块,即数字化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IMA在这方面具有前瞻性,领先了一步。我想未来IMA的知识体系会影响国内相关机构,尤其是高校的知识体系、培养方案。在此,我很感谢IMA做出的贡献。
SF:CMA的学习和考试能否帮助财务人员成功实现转型?
刘俊勇:自从CMA进入中国以来,我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体系,从最早的四门考试到后来转变成两门考试,今年又基于新考纲推出了新的考试体系,我觉得这都是在与时俱进的。我对CMA的评价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自己懂管理会计,那不妨通过CMA考试来测试一下;如果想从头学习管理会计,这里也有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掌握。新考纲里我特别关注两点,一个是战略高度,另一个是对业务知识的掌握,如运营知识、数字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我相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对财务人员或者以前学过财务知识的人来说,对自己知识体系的更新补充完善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无论是单位支持学习CMA还是个人自愿学习,都会带来一种效应,就是理念先行,说明从思想理念上已经开始转变了,这就是转型一个很好的开始。另外,IMA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各类最新报告、《管理会计公告》、《战略财务》等图书期刊资源,这些内容虽然不在CMA的考试范围内,但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满足后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信息来自CMA官微)
CMA学习咨询电话:0532-88889889 15908998386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23号D217现代职业发展研究院CMA研究中心